首页 新闻 社区 腾冲旅游 旅游 专栏 在线留言

社会新闻

旗下栏目: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社会新闻 创文创卫专栏 两学一做教育 寻找最美腾冲人 讲文明 树新风 公 文明校园创建

【遇见非遗】糅杂在岁月里的陈香——楸木甑

来源:腾冲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腾冲市融媒体中心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4-15
摘要:民以食为天,木甑蒸食,延续千年,但随着电饭煲的问世普及,曾经是万千家庭都不可或缺的寻常木甑子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一老祖先传承下来的厨艺也与我们渐行渐远了!曾经散发着楸木清香的木甑饭,如今已经融入了岁月的陈香,成为无数70后和80后无可替代
       民以食为天,木甑蒸食,延续千年,但随着电饭煲的问世普及,曾经是万千家庭都不可或缺的寻常木甑子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一老祖先传承下来的厨艺也与我们渐行渐远了!曾经散发着楸木清香的木甑饭,如今已经融入了岁月的陈香,成为无数70后和80后无可替代的温暖记忆。这种用传统木工工艺制作的楸木甑子,究竟还有多少人记得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渴望回归传统,寻找那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美好。楸木甑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一起去感受它独特的文化魅力。
       木甑子源于我国古代蒸食陶炊器——陶甑。随着时代的演变,陶制甑子逐渐演变为外表“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的木质甑子。因为楸木具有不变形、耐腐蚀的特点,加之它表面光滑纹理清晰,所以就成了老辈人制作木甑子的首选之材。楸木甑子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湿性,能够使蒸汽均匀地渗透到食物中,让食物更加蓬松可口。用它蒸出来的米饭晶莹剔透、颗粒分明,吃起来香气浓郁,别有风味。
       20世纪50年代,在腾冲侍郎坝居住的四川籍远征军战士杨德宗在村子里手工制作楸木甑,之后手手相传。从此,楸木甑制作工艺便在侍郎坝广为流传,极盛时达50余户在从事楸木甑制作,成为腾冲当时生产楸木甑最多的地方。今年70岁的张金锐老人是腾冲市西源街道侍郎坝社区里仁五组的村民,他从17岁开始,便跟着村里的木工师傅学做楸木甑。由于聪明好学又肯吃苦耐劳,几年下来,凭着精湛的技艺,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师傅。2016年1月,他被认定为腾冲市市级楸木甑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这项手工绝活已伴随他50多个年头了,其间从未间断过。
      “在60、70年代,因为甑子供不应求,我们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会做楸木甑,大部分人家都是靠这个手艺来养家糊口甚至走上发家致富之路的。”正在自己工房里忙活的张金锐老人一边做甑子一边跟我们聊起来。“一个甑子主要由甑盖、甑身、甑底组成,别看它没有复杂的构造,但制作过程繁琐,包括选材、下料、锯边、劈板、清板、划墨、钻眼、割边、圆底、掩盖等20多道工序,是极其考验制作人的耐心及手艺技巧的。我们做的甑子都是用优质楸木木块手工加工后拼成圆桶形,木块间钻小孔,孔间穿竹钉互连,圆桶外用竹条编箍加固,在木桶底部三分之一高处加个用竹条编的蒸隔(甑底),再配上圆形木盖即成。整个过程不用铁丝、铁钉和粘胶,完完全全原生态。”由此可看出,老一辈木匠不仅仅是木匠,更是美食的追随者,也只有手艺精湛的木匠才能制作出这种使用了几十年、上百年的饭甑子。
       张金锐说:“在那个年代,因为销路好、收入可观,想学这门技艺的人很多。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快,木甑子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了,以前自己一个月可以销出上百个,现在,我一年的销量也不一定上百。”
       因为甑子饭软糯可口,米汤浓郁诱人,比电饭煲蒸的好吃,还绿色健康,那是多少珍馐美食都无法比拟的。吃腻了电饭煲煮的饭,开始怀念早些年那甑子饭的香味了,很多家庭及一些特色酒店餐馆蒸饭,依然会首选木甑子;有些餐馆还会用小木甑给客人盛饭,又精致又美观;小木甑也被当成工艺品陈列,古朴典雅。因此,被遗忘多年的木甑子,如今又成为抢手货,这种延续了上千年的老手艺又迎来了新机遇。
      “庆幸的是,近段时间,我的销量又开始回升了,除了原来的老主顾外,不少大餐馆、酒店和外地游客都会找到家里来订购甑子,这又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现在村子里也有几个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门手艺。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一定会用艺术的魅力感染后人,让这个快要失传的手艺留下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张金锐老人自信满满地说。
       是的,匠心,从不会随着时光的远去而改变。技艺,也不会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消逝!楸木甑凝聚着几代传统手工艺人的智慧和心血,不仅是一种精巧的手工工艺品,还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一只楸木甑子,不仅是拥有了一件实用的炊具,更是拥有了一份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李书华 张玉蓉 林丽欢)

编辑:何晓萌
责任编辑:赵雄 邹燮锦
审校:申美玲 杨卓 杨光洁
值班编辑:杨然  审核:杨先葵
责任编辑:腾冲市融媒体中心
首页 | 新闻 | 社区 | 腾冲旅游 | 旅游 | 专栏 |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