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化 社区 腾冲旅游 视频 旅游 在线留言

时政新闻

旗下栏目: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社会新闻 创文创卫专栏 两学一做教育 寻找最美腾冲人 讲文明 树新风 公

循着腾越的脉络远行(下篇)

来源:未知 作者:腾冲报社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4-27
摘要:雕塑延伸着人类的记忆,续接着人们的情愫。记忆永驻思想就屹立不倒,在一座座雕塑前,除了对雕塑发展历史沿革的追怀和遐想,还有我个人关于雕塑艺术有失偏颇乃至公允的评判。在我看来,人类起源之初的雕塑应当是放置在显眼位置的一些土堆或者石块,根据提醒
  雕塑延伸着人类的记忆,续接着人们的情愫。记忆永驻思想就屹立不倒,在一座座雕塑前,除了对雕塑发展历史沿革的追怀和遐想,还有我个人关于雕塑艺术有失偏颇乃至公允的评判。在我看来,人类起源之初的雕塑应当是放置在显眼位置的一些土堆或者石块,根据提醒和警示的程度决定堆放物的大小,这种朴素的雕塑直奔主题不会使人产生歧义。如公元前胡夫的“金字塔”、菲底亚斯的“雅典娜”则彰显了雕塑艺术的蒙昧和真实,这样的作品存留于人类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永远不朽。雕塑艺术的顶峰应当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今的近四百年时间,季培尔蒂的“天堂之门”和巴托尔迪的“自由女神”散射的能量和启迪总是让人顶礼膜拜。
  在腾越古镇长途汽车站外的环岛中央,耸立着一座简洁朴素的雕塑,虽不耀眼却很养眼,让我领略了作者的艺术造诣和对主人公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一个麻衫飘飘长髯皓首的壮年男子正提笔挥毫,对面的巨大山石上呈现出“极边第一城”五个大字。挥毫者便是徐霞客。街心环岛已成为城市交通的梗阻,在大量拆除中,徐霞客环岛却能安然无恙毫发无损。在腾越人的心里,徐霞客配得上这样的待遇。
  公元1607年3月29日,江苏江阴一个年方二十的柔弱书生,沿着江南至云南的19个省份,进行了长达34年的游历。此人在世界旅行史上也无人能出其右,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驴友”徐霞客。他耗毕生之力撰成的《徐霞客游记》长达60余万字,被后世誉为地理名著和旅游巨著。徐霞客于1639年来到中国滇西南端的腾越州,通过39天的艰难探寻和跋涉,形成了约三万字的游记。腾越,是徐霞客游历最遥远的一站,也是他旅行的最后一站,终因边地的“瘴气”使其“头面四肢俱发疹块”、“两足俱废”而返回家乡,次年便与世长辞。“以躯命游,以性灵游”彰显了徐霞客游历一生的艰难和执着。在腾越的日子里,徐霞客已是沉疴重疾,但他仍然披荆斩棘披星戴月地探寻着隐秘在山山水水间的自然馈赠,我想象他对自己笔下的“极边第一城”是怀有深深的情感的,现今所有开发的旅游景区,都能在他的《游记》中找到出处。“山以人重,人以地著”,腾越之地腾冲已成为全国旅游名县,正在着力打造“世界温泉朝圣地”。毋容置疑,没有徐霞客发掘和探寻存留下来的山水之趣和人文之韵,就没有今日腾冲的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三
  手机的风靡,使大多数人已沦为八卦新闻和低端游戏的行尸走肉,在树荫下公园里读书看报的情景已难觅其踪。很难想象,在腾越这样以农耕为主的边境城市,读书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要元素,我无时不被浸润在边城浓郁的书香里。一个夏日炎炎的午后,在“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和顺图书馆里,我却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硕大的借阅室竟然被读书看报的人们围坐得满满当当,寂静得只能听见他们书报翻动的声响。从依窗而坐翻看书报的读者的穿着看,应当是当地的农民,我的判断很快得到应证。图书管理员说,和顺人尤喜读书,人人都办理了借书证,人年均阅读量达三十本以上。农闲和雨季,阅览室通常会人满为患一座难求,必须加派管理员才能应对蜂拥而至的读者。和顺人热衷于读书,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他们消解农事疲乏,激活精神泉源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身旁的几个本地学生在埋头翻阅着课外读物,专注地做着读书笔记,他们就是同年龄段的我。幼小的时候我常常默问自己,拼命读书为了什么?从遥远的蜀地到云南工作拥挤不堪的长途火车上我才深切地感知,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明天以后我将告别这样的拥挤。几十年来,为了通过文化积淀的量,拓展人生的质,我在艰辛的工作之余惬意的读书。我的书籍需要在微薄薪酬的养家糊口之余精挑细选,常常因囊中羞涩与一些好书失之交臂而心情不爽。而和顺人,则可以免费在琳琅满目的书本中饕餮朵颐,我羡慕他们幸福的读书生活。眼前的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前身为清末同盟会1905年组织的“咸新社”,购置成批书籍供群众免费借阅,发展至今藏书已达十万余册,古迹和珍本就有一万余册,珍藏有百衲本《二十四史》、《武英殿聚珍全丛》、《续藏经》、《汉魏丛书》、《佩文韵府》等旷世奇书。从胡适、廖承志、熊庆来、李石增等大家名儒的提铭可以看出图书馆的名头。书籍为文化之津,滋养了和顺的人杰地灵,在这里每家都有大学生,走出了滇西名儒寸馥清、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艾思奇。
  和顺,只是腾越文化的缩影,读书已成为腾越人的千年遗风和永不消弭的时尚。腾越镇的绮罗图书馆与和顺图书馆构成了边城图书馆的双子星座,区别在于和顺是乡级图书馆,绮罗是村级图书馆。绮罗图书馆藏书达4万余册,在全国也属罕见。漫步于千年古村绮罗,循着书香进入图书馆内,在古籍的字里行间寻找绮罗的隐秘。在历史的隧道里,我看见绮罗名流李虎变与徐霞客先生长达七天的坐而论道,听见他俩对绮罗“竹树扶疏,田壑纡错,亦一幽境云。”的精妙描述。图书馆就坐落在竹树扶疏之处,乡人们正品茗着当地的古树粗茶,静静的阅看着书报。在借阅的柜台里,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攀谈中得知,她叫马德静,87岁高龄,退休前为中学英语教师,已连任三届副馆长,退休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图书馆担任义务管理员。她指着几位正在擦拭书架的老人说,他们都是退休职工,而且都属义务性质。在馆史记载中我看到,近15年就有61位退休老人参加图书馆的义务馆里工作,26位已经与世长辞。看着步履蹒跚忙于收发书报的马德静老人,想象着她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心口一阵酸涩。正是眼前这些可爱可敬的老人们,宁舍桑榆之乐也要将一册册书本铺筑成阶梯,引领众人在文化的吸纳和滋养中拾级而上。
  在古腾越的今腾冲这样一个边疆的县级市,上万册的图书馆就有3个,乡村图书室就达239个。读书可以通达崇高的人生境界,促成人类的交融和聚合,好读书的腾越人在学识中开阔了眼界,在两千多年来的走“夷方”中,泊来了境外的文明,吸纳了中原的文化,输出了三十余万侨民的同时,也招来了数十万全国各地的移民。书籍已成为腾越人休养生息的食粮,他们在痴迷的读书中夯实了文化之基铆足了发展之力。文化积淀的越多文明程度越高,腾越人深谙此理。获批“全国卫生城市”后,腾冲又申报了“全国文明城市”,从他们踌躇满志的信心中,我看到了深厚的人文内涵赋予他们的底气。
         四
  优秀的传统文化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我沉醉于腾越民间沃土滋养的传统艺术,常常被它的真实和朴素打动。
荷花乡甘蔗寨,在这个不产甘蔗的佤族村寨,饮过农家的清酒后观看佤族清戏,我醉了。是酒劲发作还是艺术熏染?两者都有。适逢农户小女出嫁,在村委会旁的戏台上正在演出清戏《姜姑刁嫂》,锣鼓敲击的声响伴着高亢清脆的唱腔吸引了近百人驻足观看。剧目虽经多年重复演出,但人们一样专注入神。唱腔和对白夹杂着方言让我似懂非懂,但表演的幽默和逼真常常也会让我忍俊不禁开怀大笑。眼前的这些演员大多来自劳作之余的农家,演出时间一般在逢年过节或者村里人家的婚丧嫁娶。他们的演出服已显破损,但对初冬的寒风却浑然不觉,已然将自己融入了遥远的时空。他们平凡的生活与剧情中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悲怆决绝的爱情毫无关联,但他们却能演绎得出神入化撼人心魄。
  清戏源于湖北襄阳,又称湖北高腔,在明末清初的移民中沿着丝路古道的脉管流向腾越。在与佤族的习俗和语言融合后,形成了今天的佤族清戏。清戏多为清唱,演出依据演员对剧情的理解而发挥,引入之初为小勾锣和小钗敲击节奏,佤族人添加了大鼓、大钹和大锣后使效果更加粗犷雄浑。佤族清戏的道具不多,服饰简洁,剧情也不复杂,但演出技能要求却极高,仅声腔就必须掌握“九腔十八板”,演唱时腔板穿插变换,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既善叙事又极抒情。因其传承完好,备受群众喜爱,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民演员李家显还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岁月之河水波不兴却暗流涌动,在它温柔的表象中隐匿和封存了太多的应知和未知,在我们懊恼的叹息声中,艺术成了历史的告密者,而这种告密从来不会受到追诉和惩戒……“三性家奴吕布休要猖狂,燕人张翼德在此!”一将飞出,圆睁环眼,张吕激战八十回合不分上下。恼了虎将关云长,瞪起丹凤眼,手提青龙偃月刀,关张奋力战吕布,又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蜀阵又奋起一将,刘玄德手持雌雄双剑三人合力攻杀吕布……激烈的杀伐引来观众阵阵叫好。这是腾越镇欢乐湖畔正在上演的刘家寨皮影戏《三英战吕布》。
  我陌生于这种艺术形式,渴望知晓影像背后的隐秘,只身来到了演出后台。狭小的幕后便是表演者工作的场所,年约七旬的老者和晚生正在根据剧情拉扯着皮影,嘴里吐纳着敌我间挑衅和叫嚣的台词,他们的衣衫已被汗水浸透,剧情中“三英战吕布”现实里却是老少二人之间的搏杀。旁边两个中年女士正在手忙脚乱的寻找和铺设着下一个打斗回合所需的道具。身后的鼓乐师们除了要进行音乐伴奏,还要依靠和声的哼唱烘托演出气氛,抑扬的唱腔和顿挫的节律让人联想起基督教堂的唱诗班。 
  主演皮影戏的老者叫刘永周,这位从本地走出来的民间艺人,凭借小小的皮影戏获得过全国多项大奖,央视《东方时空》还对其进行过专访。自皮影戏明清时期由湖广屯军移民引入腾越,刘氏族人就创作和演出至今,祖辈沿袭传承下来的皮影戏已经无法从他的生命和生活中割裂开来。观众在惬意的享乐后已经散去,演员们来不及喘口气就开始打理演出现场。眼前的老人已近垂暮之年,紧张的演出难掩他身体的疲乏,宽硕的演出服里包裹着一副健壮的身板。刘老面色凝重地向我讲述了当地皮影戏的生存状况。他说,现代多元艺术已使包括皮影戏在内的传统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观众锐减收入偏低加之专业性强,传承已经出现断层。门票收入难以为继,只能依靠演员演出之余制作一些皮影饰品兜售游客维持运转。儿子儿媳已是戏组的中坚,长孙辞掉了外出务工的高薪学起了皮影制作工艺,小孙子大学刚毕业就被祖父从省城拽回戏组学起了表演。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传统文化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这些执着的传承者们,多么渴望天赐一柄锋刃砍断市场的物欲之手,但这样的念想只能搁浅在现实的涓流里!刘家寨皮影戏在市场和传承之间,将会是什么样的命运?我坚信刘永周老人及子孙们不会轻言放弃。
  古老的乐器在数十个古稀老人的拨弄下,发出整齐有致的音乐,幽幽的丝竹之声从深深的山谷中飘然而来,轻曼悠扬婉转轻抒。在腾越镇城保桂乡会的洞经古乐演奏声中,我在仙乐飘飘中梦回唐朝。古风古韵古乐,只能在梵心净土中才能倾听到这样的声音。这种融道教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为一体的汉曲丝竹乐风何以在极边之地流传甚广?我感叹于中华艺术的血管一脉相通。这种随战火中的军屯于明洪武年间流入腾越的艺术形式,在数百多年的传承中既保留了庄重典雅的中原古乐韵味,又融入了生动活泼的边地曲种声调,形成了独具腾越地域风格的洞经音乐。历史上的洞经音乐会,参与者多为有身份地位和功名的文人雅士,现在的普通集会人们都可亲临经典曲目的诗赞奏唱。如今的腾冲,洞经组织已遍布乡村,十余个乐团在常年演出。据说,腾越女子洞经乐团还登上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
  夜幕低垂,演出还未散场,表演者和观演者的兴致没有丝毫减退。我在观众席一隅陷入深深的思索。鸿篇巨制的艺术门类虽然从众者多,但很难进入人们的记忆,而传统艺术不光鲜不华丽,年深日久也没有成为散发着陈腐气息的沉重包袱。所有艺术,当直接体现于受众的认可和接纳,传统艺术之所以生生不息,因其植根于原生的文明属性和民族特性,亲和的彰显着平面维度上的信仰高度。
         五
  在意念中,我多次想象着腾越丰厚历史凝成的美好,但美丽的称谓背后往往是巨大的陷进,享有边陲重镇和军事要冲美誉的腾越边城注定与战争有着不解之缘,帝权的觊觎让这里饱受了太多的战祸之殇。原始蒙昧的古滇文化自庄蹻入滇开始,就在屡次战火与移民的浸淫和腐蚀中逐渐消隐,腾越也无法幸免。汉武大帝长矛一挥,“乘象之国滇越”就在一场杀伐中进入了大汉王朝,汉文化疾风骤雨般沿着一条条阡陌小道渗入了腾越的肌肤。经历了唐宋的短暂繁盛,腾越这块富庶之地便在忽必烈的蒙古铁骑下成为了大元帝国辽阔疆域的微量元素。大明帝国的王骥将军三征麓川的平叛之役,将腾越作为总指挥部,虽未受到战火袭扰,也耗去了大量民脂民膏。经腾越逃亡缅甸的永历皇帝,谱写了帝王历史的一曲悲歌,欲借高黎贡山天堑与清军孤注一掷扭转时局的韬略,因叛徒告密而戛然夭折,命陨黄泉的帝王成为了消隐于历史海洋的一片花叶。大清王朝治下的腾越战火频仍,仅杜文秀领导的反清义军在腾越古城与清军的对峙就达18年之久,破城之日尸横遍野,数千义军全部阵亡。滇西抗日的惨象犹在眼前,腾越古城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魔爪下被夷为平地化为焦土……
  行走于战火中幸免于难的古巷深处,触摸老旧建筑物上的斑驳印记,突然感到所有唠唠叨叨的叙述都无关痛痒。历史的记忆于事无补,现实的车轮顺势而行,所有的过往都已成为历史,习俗、移民、战火后的涅槃都是历史的产物和文化传承的结果,包括从古腾越肩膀上站立起来的腾冲市民的幸福生活,以及城区鳞次栉比的各种高大建筑……
[李兴]
责任编辑:腾冲报社
腾冲彩色跑:2500人,谁最出彩?(组图)

浏览:8403次

《武侠》电影拍摄地—黑鱼河

浏览:8204次

和顺“头脑”

浏览:8009次

赶马肉

浏览:7920次

鸡枞

浏览:7783次

腾冲藤编

浏览:7682次

腾冲一地三晚四天精品游

浏览:7679次

土锅子

浏览:7609次

大薄片

浏览:7428次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社区 | 腾冲旅游 | 视频 | 旅游 | 在线留言